文/張毅,寫於1996
琉璃工房多年來專心發展,明確地分成幾個階段,開始的時候,技法是主題,創作是「行有餘力」的理想。
明年,琉璃工房十年。
技法,早已是次要的層次,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法國國家琉璃研究中心」(CIRVA)到臺灣來,只為了到琉璃工房去「技術交流」。因為他們對法文名稱叫「pate-de-verre」的脫蠟技法,讓一個臺灣演員叫楊惠姍的發展到如此境界,深感興趣。
技法,對琉璃工房而言,已經不再是主題。
用這個後來證實中國漢代早曾出現的技法,發展什麼樣的創作,才是有意義的主題。

一九九六年,琉璃工房十周年前,楊惠姍突然風格一變,《南瓜思考》、《大聲合唱一首歌》、《跟著媽媽回家》吸引了大量收藏家。
《大聲合唱一首歌》創下琉璃工房櫃上陳列時間最短的紀錄,作品只要在櫃上陳列一天,就一定被搶購收藏,訂單讓工房應接不暇。

有人問,到底這些《人間系列》的魅力在哪裡?
真實感人的思考,和文學性的創作是主要原因。
對極大部份的人,看見一隻隻蹲踞荷葉的青蛙,大家想的不是技法如何困難──雖然的確也困難,目前全世界沒有人能夠如此精確地完成這樣的作品,尤其有一隻小青蛙是兩腳分跨地蹲踞荷葉捲曲處。大家感動的是,是根據共同的社會性關懷、熱情與幽默,是世界琉璃藝術首見的人文表現。
有人問,這樣的戲劇性創作,跟琉璃工房的總經理張毅豐富的導演經驗和文學素養是否有關,張毅笑而不答。如果說找一個形容詞形容這樣的創作──琉璃藝術的金馬獎最佳創作。
試去讀一讀《南瓜思考》《跟著媽媽回家》,再看一看那些作品,我們很容易為中國琉璃藝術出現這樣一個有真性情的風格而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