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一年的結束與開始;多一點心思,其實是在說:
日子,咱們過的很有意思!
不同於西方的「年」,中國人的「年」,是農曆的一月一號過春節;但您可知道,在漫長的中華文化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們,改朝換代後,老百姓連過年的日子都得跟著改?
例如殷商時,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更「浮動」,是以冬至所在的月份;到了秦始皇,喜歡「統一」的霸氣皇帝,不知哪來天外飛來一筆、無限創意,大筆一揮,宣佈十月為每年第一個月……這些皇帝都忘了,以農立國的國之根本,應以民以農為重。
顏淵曾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孔子說:「用夏朝的曆法就對了!」為啥夏朝曆法這麼厲害?
因為夏曆是順應農耕與大自然的時序,統一和協,對以農立國的中國是再適合不過的。所以陰曆又稱農曆,或稱夏曆。記載夏曆的書稱「夏小正」,最大的創舉,就是訂定一月一日為每年的第一天。經過殷、周、秦皇帝們的亂改一通,好險,到了漢武帝,終於恢復理智,重行夏時,今日,我們才以正月為一年之始。
既然過年的日子都能變,那過年的習俗,每朝每代,花樣更是不斷翻新。今日二十一世紀,咱們可不能遜於古人,不可不知的古今習俗大複習,就是要這個「年」,過的有滋兒有味兒!
團圓飯──最奢華的宴席,就是和家人一起吃飯
皇帝的團圓飯長什麼樣?北方人過年要吃餃子,清朝皇帝開春第一頓飯,沒有大魚大肉,純吃「素餃子」。但素餃子來頭頗大,它是和供佛的素餃子一道煮,同鍋的餃子一半供佛一半皇上用膳,寓意佛祖菩薩保佑皇帝。
崇尚儉約的清康熙爺,曾在除夕親自撰寫對聯:「一粥一飯當思得來不易,半絲半縷必念製作維艱。」提醒皇子皇孫們,珍惜五穀。
真正的奢華,不在於吃了什麼;一家人平安喜樂,簡單飯菜,也能心暖意足、吃出幸福的況味來。


皇帝開春三件事──喝酒、燃燭、送祝福
乾隆皇帝的新春第一杯酒,在元旦子時,用象徵政權穩固的「金甌永固杯」飲用屠蘇酒;在「玉燭長調燭台」,點上新春第一根蠟燭,象徵來年風調雨順。另外,乾隆非常崇拜爺爺康熙,所以康熙老爺爺留下的傳統:開春寫「福」字,他也納入新春元旦行程裡。剛過十二點,皇帝在眾人的簇擁下,移駕東暖閣「開筆」送祝福,寫下新春第一個「福」字,贈送子孫與大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