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出處: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昔日皇宮禁地的重重宮闕,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

成立於1925年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歷經五百年興衰榮辱,帝王宮殿的大門終於向大眾敞開。
北京故宮博物院絕無僅有的獨特藏品,便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它是古代殿宇藝術的傑作,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走進北京故宮博物院,沿中軸線前行,從起伏跌宕的建築樂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懷;可以透過東西六宮精巧的陳設和內廷園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宮廷生活的溫婉氣息;可以從養心殿東暖閣卷起的黃紗簾中,追溯百年前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歷史滄桑。

建立雲端數位故宮
步入新世紀以來,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維修工程,在讓古老的紫禁城煥發新生的同時,也向大眾生動地展示著彌足珍貴的傳統建築工藝。

當前,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對古建築、院藏文物、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和近80年的故宮博物院歷程進行著更為深入細緻的研究。建立起完整的「故宮學」體系,意在向世界揭示紫禁城中蘊涵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

曾經受經濟條件和技術的限制,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昔日殿宇重重的帝王宮殿一樣,總是蒙著神秘的面紗。近10年來,步入資訊化時代,故宮博物院利用最先進的數位化技術和設備,在虛擬的時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紫禁城同樣輝煌的「數位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正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邀請大家走進這片曾經神秘的領地,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的聖殿。
收藏故事
1993年,琉璃工房在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永壽宮首次展覽,成為兩岸開放交流以來,第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台灣藝術團體。既要通過中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單位考慮評鑒,又要克服內部反對聲浪,琉璃工房能夠登陸實屬不易。

24天展期中,舉辦專家座談會6次,故宮博物院隨後收藏楊惠姍創作的〈金佛手藥師琉璃光如來〉、〈阿彌陀佛〉等7件作品,並破格頒發收藏證書。1998年,在這個曾為琉璃工房和中國古琉璃藝術搭起傳承通路的重要地,第二度展出,故宮並收藏〈天地之間〉及〈生生不息〉兩件作品。

琉璃工房的玻璃製品,正是繼承了中國工藝的傳統並加以發揚光大,她還吸收了當今西方玻璃工藝的最新成果,創造了中國現代的純藝術玻璃,這是一次劃時代的進步,值得稱道。–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

對一直強調向文化學習的琉璃工房而言,這是成立以來莫大的鼓舞,因琉璃工房堅持琉璃,堅持民族文化的琉璃。在北京故宮首展中,不但展示了琉璃工房的創作,更將一只漢朝中山靖王耳杯從河北博物館借出,陳列在展覽廳中央,文字標題是:「我們的一切,從這裡開始。」
琉璃工房楊惠姍、張毅、諸君子,以搜集、寶藏中國古代玻璃為大任,以融古今玻璃工藝成就為鵠的,數年中收藏日富、技藝日精,文藝燦然大成……--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
